记者 张九龙 见习记者 何雨晴
10月27、28、29日晚,山东省话剧院大型原创话剧《孔子》将在山东剧院连演三场,充分展示山东文艺舞台“两创”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剧中孔子的扮演者李帅在彩排现场接受记者采访,分享了创作背后的感想与体悟。
“作为演员,我非常荣幸能够有这么好的机会扮演一位至圣先师。孔子这个形象大家都太熟悉了,如何将这样一位高大的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舞台上、被观众接受、并在观众心中活起来,是萦绕在我脑海的首要问题,同时,压力也非常大。”李帅说。
他表示,对于舞台形象,自己想要诠释一个有血有肉、全新的孔圣人,而非离我们千万之遥相框里的远古圣人。而想要这个人物形象活在观众心里,就要先专注于如何使它“有血有肉”地活在舞台上。这个“有血有肉”首先在于孔子也是一个凡人,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孔圣人的“神”,才可能拉近与当代观众的距离。
今天的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孔子晚年的画像,人们几乎忘了孔子也有年轻的时候。而此次创作正好弥补了观众对于孔子年轻时代的空白,让演员可以有无限发挥的可能。
李帅表示,在查阅了有关孔子的资料和对这个人物形象进行细致揣摩之后,脑海里浮现出了一个全新的孔子形象。李帅发现,“帅”是这个人物灵魂的闪光点。这个“帅”打通了孔子的思想与情感,包含了孔子的“智”和“勇”。
孔子的“帅” 既是他的“魂”也是他的外在。比如剧中第一场夫子与子路论剑比射的霸气外露那样,他生于凡人而又过于常人的“帅”,这种帅不是耍酷,它的张力将恰到好处地衬托他年老时,虚负凌云万丈才,一身襟袍未曾开的人生境遇。外在的“帅”与内在的“惆怅”对比,形象更加丰满而具有人格魅力。
他的思想光辉让人忽略了他还是一位兼具才、情的孔圣人。被称为“周礼乐之圣地”的鲁国,这种有别于其他时代的特点,而琴和剑是周礼之外,智者们信手拈来的智慧体现,同样也是孔子这一舞台形象很多面光彩中的一方面。因此,李帅为了饰演好孔子这个角色,将琴和剑视为塑造这一角色最基本的任务并加以磨练,来增添孔子这个人物人格魅力的一抹底色。
如果“帅”是当仁不让,那内在的“惆怅”让这个人物更加鲜活。李帅认为,老子之道,超然物外,自然可以无为。而孔子之道,在人间,关注民生疾苦,自然要有所为。而那艘拉不动的“船”就是他老朽无回天之力的具象,教人无人渡之,人自渡。此时的孔子只是一个凡人,一个无助的老者,但他依旧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高尚情操的人,一个经历坎坷、多灾多难的老师,一个“鲜活”的人。这种“鲜活”是李帅塑造这个舞台形象所始终追求的。
孔子的一生像一首“诗”,诗中有酒的浓烈也有水的甘甜,即有心怀天下的情操,也有悲天悯人的情怀。“我想通过展现这样一位圣人传达给当代人,在这个人物身上最宝贵的便是感悟他对理想的执着以及难能可贵的时代责任感和社会情怀。尽管现代社会纷纭复杂,人心也极易浮躁,年轻的一代更是容易陷入茫然,放弃自己的理想,碌碌无为。而孔子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作为一种榜样和警示。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孔子,一只乱世中的木铎。我想,这也是能拨动当代观众心弦,最震颤观众心灵之处。”李帅表示。
李帅直言,孔子一直是自己梦寐以求想要塑造的角色,也感谢导演和剧院对自己的信任,把如此重要的角色交给他。“我想,如今舞台技术不断飞速发展,不乏华丽的舞台,在追求独特的美学风格之前,更加需要像《孔子》这样经得起打磨的人物,让观众在乌托邦式漫幻想中,获得自我审视的思考。”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