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尼山论坛首设水文化论坛:跨越千年水脉 激荡文明新声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7-08 1046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于民星

时值盛夏,尼山圣境内孔子塑像庄严肃穆,与碧波荡漾的尼山水库相映成趣,共同勾勒出一幅人文与自然交融的和谐画卷。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灵动生机的土地上,一场关乎水与人类文明现代化的思想盛宴,即将拉开帷幕。

从大禹治水的远古足迹,到孔子临水而叹的千年哲思;从戴村坝精妙绝伦的水利智慧,到现代水网纵横齐鲁的时代新章,齐鲁大地的水脉始终奔涌着中华文明的深厚基因。

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首次设立水文化论坛,恰似为这条古老的文明长河开启全新闸口,将有力激荡起全球水文化交流互鉴的时代浪潮。

儒水相融:千年智慧的文明溯源

水,是流淌在中华文明血脉中的生命之源,亦是古圣先贤求知问道的具象载体。

追溯千载,孔子临水而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奠定儒家“惜时进取”的精神底色;荀子以水喻德比义,让自然物象与道德准则深度融合;孟子“原泉混混,不舍昼夜”,以水阐释儒家“养浩然之气”修身之道……

仰望历史苍穹,儒家先圣在观水思水中发出千年喟叹,不仅构建起儒家“以水喻德”的认知体系,更将“仁政”“民本”思想注入中华文明基因,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宇宙观与价值观。

延展时间坐标轴,2500年后的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山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要传承好这份精神遗产。”山东省水利综合事业服务中心副主任赵新说。

不仅文化层面,在生态层面也可从儒水相融中找到历史渊源。从水到自然万物,从“天人合一”到“仁民爱物”,儒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内核始终贯穿其中。

回溯千年华夏文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邃思索,不难发现,“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虽与儒家“天人合一”朴素自然观跨越千年,却共同诠释着对生态伦理的深刻认知。

着眼当下,纵观全球,水灾害频发、水污染严重、水资源短缺……各种新老水问题交织,无疑对人类文明现代化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造成严峻威胁。人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一场“水的觉醒”。

在尼山,一场跨越地域藩篱、文明边界的水文明对话即将启程,一份凝聚全球共识的水文化倡议将正式发布,有望为应对全球水问题挑战提供全新“东方方案”。

长歌不辍:千年治水的文明印记

翻开齐鲁大地治水历史卷轴,五千年治水实践从未停歇,在华夏文明的历史长卷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部山东发展史,就是一部人民群众治水兴利的奋斗史。

上古时期,大禹在山东“导河积石”,以疏导之法驯服黄河水患,开启了华夏治水的文明曙光;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水官”制度,以“沟渎遂于隘,障水安其藏”奠定早期水利工程基础;东汉王景治理黄河,通过“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的分流技术,实现黄河安澜近千年;至明清,“运河之心”戴村坝引汶水至南旺分水口,留有“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历史佳话,而戴村坝也被誉为“中国第一坝”。

近代以来,山东治水在传承中革新。民国时期,黄河水利委员会在山东设立水文站,开启科学治水先河;新中国成立后,山东掀起大规模水利建设高潮:导沭整沂工程打响“千里治淮第一仗”,位山灌区跻身黄河下游最大引黄灌区,峡山水库以“横亘潍河”之势成为全省最大水库……一批批水利工程拔地而起,既改写了流域水患频发的旧貌,更为山东农业发展与水资源调控奠定了坚实基础。

追溯历史,从大禹到白英,从管仲到王景,从宋礼到靳辅,齐鲁大地治水名人辈出,他们的治水智慧与担当精神,镌刻于水利工程与历史文献,为当代水文化研究提供了鲜活的历史范本。

五千年栉风沐雨,五千年负重前行,在历史长河中连缀成一幅恢宏壮阔的治水图景,于锦绣山川间镌刻出深沉厚重的文明印记,更为新时代治水兴水提供了跨越时空的历史镜鉴。

山东治水历史绵延悠久,治水名人辈出,遗产遗迹众多,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丰厚的水文化宝贵财富。以尼山为舟,山东水文化即将驶向世界文明交融共生的浩瀚海洋。

水韵新章:时代脉动下的山东智慧

当古老的治水智慧遇见新时代的发展浪潮,山东敢为人先、敢闯敢干,以走在前、挑大梁的魄力和担当掀起治水兴水的崭新篇章。

进入新时代,山东坚持锚定保障水安全、保护水生态、发展水经济、改善水民生“四水统筹”总体目标,坚持系统思维和全局视野,治水安邦、兴水利民,由水利大省迈向水利强省的步伐愈发坚定不移、铿锵有力。

在现代水网建设的壮阔征程中,山东匠心擘画“一轴三环、七纵九横、两湖多库”立体水网蓝图,2022年以来累计完成投资2402亿元,推动老岚水库、官路水库等一大批重大水利工程拔地而起,省级水网长度突破7100公里,输水能力达125亿立方米。一张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动脉网络”在齐鲁大地日渐清晰。

生态治理领域,山东一以贯之强化河湖长制,聚力实施“万村千河”整治与母亲河复苏行动,助力断流百年的京杭大运河连续3年全线水流贯通,历史文脉与生态美景交相辉映,绘就出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新画卷。

水经济活力迸发,以效益河湖建设实现“绿水生金”价值跃迁,以用水权改革盘活“资源-资产-资本”转化路径,以“水网+”助力小清河、大运河开启“通江达海”航运新程,以水脉、绿脉、文脉赋能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脉。

水民生持续改善,高标准开展农村供水水质提升专项行动,一条条供水“毛细血管”延展在农村院落,农村人口喝上“放心水”“幸福水”的历史梦想映照为现实。

……

由历史深处走来,从儒家哲思到历史传承,从现代实践到未来展望,山东与水的故事从未停歇。

观水论道,尼山新程。国内外水文化、水治理以及文化学、社会学等领域60位知名专家学者即将相聚尼山,以水为媒,搭建起跨越地域、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对话桥梁。借尼山智慧之光,山东五千年悠久历史沉淀出的治水智慧即将走向世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程中,必将激荡出更为澎湃的文明新声。

责任编辑:于民星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