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明实验小学区课题开题论证会扎实推进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昨天19:06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国晓宁 通讯员 李莹 张秀清

教育是一场漫长的修行,科研则是助力成长的羽翼。为深化教学改革,让教育智慧扎根课堂,聊城市东昌府区嘉明实验小学区课题开题论证会近日召开,以科研为笔,书写教学高质量发展新篇。

会议伊始,副校长张秀清登台,清晰梳理开题流程,为整场论证会奠定“严谨、务实、求真”的基调。

她面向课题组、专家团队与全体教师,郑重提出三点期望:对课题组:寄语“真研究、真实践”,力戒形式主义。科研不是“为立项而立项,为结题而结题”,要让课题扎根教学痛点,从课堂问题里找方向,在实践打磨中出成果。对专家团队:呼吁“严把关、重指导”。希望专家以专业视角,为课题校准路径,让研究设计“接地气、可操作”,真正成为教学的“助推器”。对科研管理:强调“长效性、过程性”。科研不是“短平快”冲刺,要摒弃“一周出思路、一月要成果”的浮躁,做好长期跟踪与过程管理,让研究扎实落地。

这一番话,既是动员令,更是指南针,让全场明晰:科研不是“额外任务”,而是“以研促教、以教带研”的专业成长之路。

随后,课题主持人林玲芝、杜焕霞、姜丽丽依次登台,带着对教学的思考与热忱,展开开题报告,让科研的“种子”初绽锋芒。

林玲芝团队以“脉络图”理思路—林老师团队聚焦课题整体设计,用“研究脉络图”清晰呈现逻辑:从问题洞察到目标拆解,从方法选择到阶段规划,每一步都紧扣教学实际。他们强调:“课题要解决课堂里‘卡脖子’的小问题,让研究成果能‘看得见、用得上’。”这份务实,赢得全场认可。

杜焕霞AI 赋能,激活语文课堂—杜老师聚焦 《AI 赋能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剖析 “技术 + 教育” 的融合潜力。从 AI 工具辅助文本解读,到智能平台实现个性化学习,再到数据分析优化教学评价…… 她用具体场景,展现科技如何为语文教学“提质增效”。谈到实践规划,她坦言:“AI 是新工具,更是新挑战,我们要边试边改,让技术真正服务学生成长。”这份探索的勇气,引发热烈共鸣。

姜丽丽:红色经典,育核心素养—姜老师围绕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红色经典课文 “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研究》,深挖红色教育价值:从“教学评如何协同”切入,她梳理红色经典课文的育人点,设计“学 — 教 — 评”闭环。强调:“红色经典不只是‘课文’,更是培养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的载体,要让‘教学评’一体发力,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这份育人的温度,打动全场。

课题专家小组王瑞梅、王倩、刘雁、李文洁全程专注聆听,随后从专业维度“精准把脉”——肯定价值:专家们点赞课题的“实践性、创新性”,认为选题紧扣“新课标、新需求”,切中教学痛点。优化建议:从研究方法的细化(如“如何让 AI 实践更具普适性”“红色经典评价如何量化”),到过程管理的落地(如“建立课题组定期研讨机制”“做好教学案例积累”),给出具体、可操作的改进方向。

长远期许:鼓励课题组“坚持做、深入做”,让科研成果不仅“结项”,更能“转化”,真正成为学校教学创新的“样板”。

论证会尾声,全体参与人员齐聚台前,定格珍贵合影。镜头里,有 专注的神情、研讨的热忱、对未来的期许……

这场开题论证会,不仅是课题研究的“启动键”,更是嘉明实小“以科研促教学”的生动注脚。未来,学校将以课题为依托,深耕教研,让教科研的力量书写属于新时代的教育答卷。

责任编辑:李璇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