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暑假自古已有之

青未了 昨天20:06

文|聂难

翻开泛黄的古籍,字句间除了圣贤文章,还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生活印记。在现代社会,暑假是学生们期盼已久的放松时光,而在古代,虽然没有“暑假”这一明确概念,但学子们也有属于自己的假期。

古代的教育体系中,假期多与气候、农事和传统节日相关。《新唐书·选举志》记载:“每岁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田假一般长达一个月,正值夏季农忙,学生们可以返乡帮助家人耕种收割,这或许可视为古代学生的“暑假”。在这一个月里,学生们暂别书斋,挽起裤脚踏入泥泞的稻田,学着长辈的样子插秧、除草,感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辛劳。这不仅是对农事的体验,更是一种生活的历练。

除了农事劳作,田假期间也是学子们游历四方、增长见识的好时机。徐霞客年少时便利用假期出游,他在游记中写道:“癸丑之三月晦,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古代许多学子也会在假期里走出家门,游览名山大川,探访古迹名胜。他们或独行,或结伴,一路上与山水对话,与历史交流。行至某处古迹,便拿出随身携带的纸笔,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将书本中的知识与现实中的景物相互印证,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在一些书院,假期也并非完全放任自流。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中提到,假期里学生仍需每日读书写字,不可荒废学业。学子们清晨即起,在蝉鸣声声中,于庭院里支起书桌,研磨挥毫。他们诵读经典,研习诗词,将假期当作自我提升的好机会。遇到疑难之处,便与同窗书信交流,或等待开学后向先生请教。正如《朱子家训》所言:“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夏日炎炎,假期里自然也少不了消暑娱乐。《东京梦华录》描绘了北宋汴京夏日的热闹景象,学生们会在假期前往汴河岸边,观赏龙舟竞渡,感受那热烈的氛围。他们也会与伙伴们相约在树荫下,下棋对弈,谈诗论文。有时兴起,还会模仿文人雅士,举行小型的诗会,以夏日景色为题,吟诗作赋,相互切磋。“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的这首《夏意》,或许正是他们假期生活闲适惬意的写照。

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愈发严格,学生们的假期也逐渐缩短,但仍有一定的休息时间。此时的学子们在假期里,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课业,还会参加一些民间的文化活动。例如,在一些地方,每逢夏日会举办庙会,学子们会前往庙会,欣赏杂耍、戏曲,还会在庙会中购买书籍、文房四宝,与书商文人交流。

责任编辑:徐静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