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通讯员 程旭辉
凌晨的夜色正浓,邹城市食用菌产业园内却是一片忙碌。三辆恒温冷链车排着队驶出园区,满载着新鲜采摘的金针菇、杏鲍菇奔赴北京。清晨五六点钟,这些鲜菇将摆上北京新发地农贸市场和各大商超货架,不出正午便会被市民抢购一空。这些鲜菇产自济宁邹城,每日持续供应300吨,撑起了首都市场每日三分之一的食用菌供应。
作为全国食药用菌十大主产区之一,这座鲁南小城将小小菌菇培育成年产值43亿元的大产业,带动3万余名群众在家门口捧上“菌菇饭碗”。从菌种培育到精深加工,从传统种植到智慧工厂,邹城蘑菇的“好”,藏在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里。
产能质变
鲜菇畅销国内外
“为了保证新鲜,我们的菇傍晚采摘、凌晨出货,当天就可以到达北京海底捞、西贝的餐桌上。”山东友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友泓生物)董事长林启相看着数智化系统上跳动的物流数据说。
一朵菌菇跨越700公里进京,每天800吨鲜菇“奔驰”在大江南北,这得益于邹城蘑菇“工厂化生产”带来的产能质变。
行走在友泓生物这座超级工厂,金针菇被装在一个个透明的玻璃瓶里,通过“云轨”一样的空中传送设备运送到恒温、恒湿、光线适合的车间培育。每个菇房都有智能化操作屏,能实时控制蘑菇生长所需的温、光、水、气,生产过程更高效。“传统大棚种金针菇一年只能收两季,我们用液体菌种制备技术加瓶栽工艺,再加上智能化的工厂生产模式,能做到全年不间断生产。”林启相表示,厂区目前日产金针菇160吨,除直供北京,还销往山东、天津、郑州等地的餐饮企业,年产值达2.8亿元。
“像友泓生物这样的超级工厂,在邹城已有23家。”邹城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省农高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友和、利马、常生源、福禾等一批龙头企业竞相崛起。工厂化生产的集群效应更是令人瞩目。目前,全市食用菌种植规模达2600万平方米,年产鲜菇45万吨。其中,工厂化金针菇产量约占全国工厂化金针菇的14%,杏鲍菇占2%,形成了全国领先的工厂化食用菌产业集群。
作为山东省农产品牌的“王牌选手”之一,邹城蘑菇不仅内销红火,还走出了国门,出口到东南亚、欧美、大洋洲等地。友泓生物子公司友和生物作为北方首家瓶栽杏鲍菇工厂,其“鲍小杏”杏鲍菇每日出口超20吨,价格是传统袋栽产品的两倍。“靠的就是标准化生产带来的稳定品质。”林启相道出秘诀。
智慧赋能
敢为天下“鲜”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食用菌市场中,邹城蘑菇为何能脱颖而出?对此,省农高区相关负责人认为,邹城蘑菇的好,好在“鲜香智养”四大核心特质。而“鲜”字当头,更是其征服味蕾的关键密码。
距离友泓生物十几公里外的山东世纪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间间智能化恒温菇房内,净化水顺着精密管道滋养着双孢菇,90%以上的工厂化率让每一株蘑菇都诞生在洁净可控的环境中。“我们公司主导选育的双孢菇新品种‘SJ-001’,肉质肥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完全达到即食标准。”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董海平表示,公司用立体栽培代替了平面基质栽培,用优质有机培养料和腐殖土,让菌菇的营养价值和口感实现了跃升。
这份“鲜”的背后,是“智”的支撑。“我们公司引入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配备机械化设备374台套,装瓶、接种、栽培等生产环节机械化程度达到80%以上。”林启相表示,在物联网的支持下,整个厂区的200多个库房,12名员工就可以实时操控。精准的环境控制不仅提高了产量,产品优品率也比传统种植提升10%以上。
中国食用菌界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玉评价说:“邹城是中国食用菌行业的排头兵,引领着产业发展方向。”经过40余年的探索实践,邹城蘑菇从最初自发、分散、小规模的家庭副业,到如今集约化、规模化的产业集群,邹城食用菌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智慧化种植超八成,其应用的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模拟生态环境智能化控制技术等,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菌种研发
攥紧产业“芯片”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食用菌来说更是如此。”李玉院士的话,点出了邹城蘑菇竞争力的核心。当前,邹城食用菌现有金针菇、杏鲍菇、双孢菇、秀珍菇等20余个名优品种。其中,“玉木耳”有“卖相”、有“内涵”,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和17种氨基酸,领先全国水平,受到市场极大青睐。
“过去的菌种大部分靠进口,尤其是工厂化生产的白色金针菇,基本上是从日本引进。自从有了‘友和03’,不仅降低了菌种采购成本,企业还有了自主权,我们自己研发的‘友和03’更具备稳定性、一致性、特异性,能很好地规模化出菇。‘友和03’还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品种保护权。”山东友和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
自2015年起,李玉就在邹城设立院士工作站,通过引种、驯化、选育以及高效栽培发酵技术的更新使用,不仅培育出杏鲍菇、羊肚菌等26个菌种,还将一批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成功落地转化。例如,将液体菌种生产技术应用到杏鲍菇生产中,使生长周期从原来的70天—80天大幅缩短到55天左右,同时通过改良配方,增加各种农作物秸秆和新型基质的使用,将生物质转化率提高到120%,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产学研协同让创新加速。邹城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与国际蘑菇学会、中国农科院、吉林农大等30余所高校院所进行技术合作,筹划建设“国家食用菌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等39个省级以上创新平台,承担实施国家、省、市级食药用菌类重点科技项目49项,研发新技术56项,新产品、新品种24项。常生源公司引进了高温型珍稀菇新秀——猪肚菌,实现了猪肚菌工厂化种植,填补了山东省品种空白。
精深加工
激活产业动能
邹城蘑菇的“好”,更体现在全产业链的价值挖掘上。从鲜菇供应到精深加工,从本土市场到菌菇“出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小蘑菇释放出大能量。
在山东光头李记食品有限公司物流托运部,工人们穿着工作服正忙着打包货物,“这批果蔬脆产品将发往澳大利亚,产量在15吨,产值90多万元。”公司总经理李辉说。作为邹城本土“网红”企业,光头李记充分利用当地产业优势,研发生产的“香菇脆”休闲零食在电商平台销量火爆,每年通过互联网销售果蔬冻干品800余吨,让小小菌菇实现了价值的倍增。目前,企业30多种17个系列的即食脆片、冻干果脯等休闲食品已成功进入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地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样的深加工企业,邹城已培育出光头李记、益家善、天恒生命等一批,开发出冻干香菇脆、银耳羹、灵芝孢子粉等深加工产品。而正在建设的食用菌智慧工厂及精深加工产业园项目,规划建设7.5万平方米的研发中心和加工车间,建成后将成为推动邹城蘑菇产业向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的重要引擎。
从智能化菇房到海外餐桌,从鲜品食材到即食干品,邹城蘑菇的“智链跃迁”,不仅诠释了“好产品”的成长密码,更勾勒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产业集群升级的生动图景。“邹城蘑菇”品牌价值已飙升至50.38亿元,荣登2024中国食药用菌区域品牌榜首,先后获评首批国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首批好品山东品牌、全国绿色农业十佳蔬菜地标品牌,跻身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强行列。
下一步,邹城市将围绕食用菌特色主导产业,聚焦科技、人才、项目等要素,实施园区提质、项目攻坚、创新提振、品牌赋能、振兴助力五大行动,加快食用菌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步伐,孵化一批科技含量足、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精深加工项目,培强产业发展新动能。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