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康岩
1943年,刚入伍的李法真被“三连问”:“能吃苦吗?敢开枪不?敢打敌人吗?”15岁李法真回答得铿锵有力:“能吃苦!你敢开枪我就敢开枪!敢打敌人!”82年过去,再提参军场景,老人仍浑身抖擞着精气神。
李法真1928年出生于邹县(现邹城市)。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他先后参与了120余次战斗。讲起抗战往事,老人思路依旧清晰,说到激动处,连比带画,胸前晃动的纪念章,熠熠生辉。从15岁挎枪杀敌的“小白毛”,到带领乡亲垦荒的村支书,他用一生诠释着“党叫干啥就干啥”的赤子情怀。
从讨饭娃到“小白毛”战士
在邹城市唐村镇西颜庄村的一间老房里,客厅旧柜上摆放着一张年代久远的黑白照片。照片中,头戴八路军军帽的小少年抿嘴盯着镜头,眼神清澈,一脸坚毅。
李法真将照片取下,仔细端详着82年前的自己:“这是我刚入伍12天时拍的,那年我15岁,跟着八路军115师‘老三团’打日军去了。”自幼父母双亡的他,曾背着破碗走街串巷讨饭。直到遇见八路军队伍,那句 “打日军、保家园” 的口号像火石击燃了少年李法真的心。“头回穿军装时,心里像揣了团火。”老人模仿着当年的姿势,腰板挺得笔直。
在部队生活的锤炼下,李法真进步飞快。“开枪先把身子卧平,左眼闭、右眼睁,标尺缺口对准星,三线合一线……”李法真至今能一字不差背出射击口诀。当年,他白天对着靶场反复练习,夜里躺在草铺上还在喃喃自语,连做梦都在比划握枪姿势。
李法真刚参军8天,就去了抗日战场。“三挺马克沁机枪、六挺歪把子、七门60炮,战场正面还埋了不少地雷,那时日军的火力不是一般的猛!”李法真回忆,攻打潍县(现潍坊市)是他参与的第一场大规模战斗。八路军战士身上背的弹药袋,虽然看起来鼓鼓囊囊的,但每人只有三排子弹。
“三排才多少子弹?一共就15发。”李法真说,因为弹药匮乏,部队要求不能打空枪,战士们都冒着危险等敌人靠近后才开枪。“有个日本兵看我个子小,端着刺刀就冲过来,等他距离我二三十步远,我‘砰’地一枪打在他肚子上,那是我打死的第一个敌人。”李法真清楚地记得,那场战斗中他一共打死了3名日军,后背的冷汗浸透了军装,营长拍着他肩膀直喊 “好铁胚子”。
随后,李法真跟随队伍辗转于潍县、泗水、枣庄、济宁等地,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凭借 “少白头” 的特征和越来越精准的枪法,“小白毛”的外号在敌营中不胫而走,都互相提醒“小心八路军中的‘小白毛’”。
塞上一包炸药歼敌56人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李法真又投身解放战争,从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到枣庄战斗、泰安战斗,再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他始终战斗在最前线,不知多少次死里逃生。最让老人记忆犹新的,是1949年夏天的浙江定海攻坚战。
“一万多敌人踞守海岛,如果不尽快炸毁碉堡,等援军一到就全完了!”回忆起定海之战,老人的手掌在空气中划出一道弧线,仿佛又回到那座烈焰升腾的碉堡前。前两名送炸药的战士牺牲后,营长红着眼举着炸药问:“谁上?” 李法真主动接过最后一包炸药,在战友掩护下匍匐前进,子弹在耳边 “嗖嗖”飞过。
点燃导火索时,30公分的引线“滋滋”冒火,“心里默数到15秒,把炸药往碉堡缝隙一塞就往回跑。”老人突然挺直腰板,模拟当年的冲刺动作,椅子发出吱呀轻响,“跑出没多远,气浪‘轰’地把我掀翻。爬起来一看,碉堡塌了。”这场战斗后,部队清点战果:56名敌人葬身火海,缴获30挺机枪、45支步枪。李法真因战功荣立一等功,升任排长。
翻开老人的荣誉簿,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10余枚勋章记录着百余次战斗的生死考验。滕县战斗中,子弹击穿他的小腿,他撕下衣襟缠紧伤口继续冲锋;淮海战役时,炮弹皮在他腰部崩出两个窟窿,他咬着牙在战壕里接受开刀;长期饮用河沟污水留下的肺结核后遗症,让老人至今说话仍带着隐隐的痰音。
“打仗哪有不挂彩的?” 老人指着勋章上的红星笑起来,“头回见战友倒下时,我腿肚子都在打颤,可后来看着身后的老百姓,还有担架上笑着的战友,就知道这枪必须扛稳当!”
从战场英雄到乡村脊梁
1952年5月,李法真响应精兵简政的号召,默默复员返回原籍——西颜庄村。从战场到田间,他用一生诠释着 “党叫干啥就干啥” 的赤子情怀:担任白庄乡副乡长时,他积极组织群众搞农田基本建设、抓民兵备战训练;1963年,他被选为西颜庄村支部书记,全身心投入到西颜庄村的发展中,一干就是17年。
任西颜庄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凭借敏锐的眼光和超前的思维,李法真在全县率先提出了打方修路政策,抢抓村镇经济先机,为西颜庄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又“借鸡生蛋”,以树换“树”,建成了乡镇第一个果木农场。“那时候有人说我‘瞎折腾’,我就带着村干部先刨自家地头。” 老人比划着挖坑的动作,“咱当过兵的人,认准的事就得干出个样来。” 几年下来,村里的土路变成了宽阔大路,果树苗长成了摇钱树,经验还被县市当作典型推广。
卸任村支书后,李法真成了村委的 “智囊”,积极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为乡亲们排忧解难,成了村委的“主心人”、村民的“贴心人”,村公共事务的“热心人”。李法真有6个孩子,孩子们想接老人去城里享福,他守着老屋不肯走,在村里当起了“红色宣讲员”,去各个学校讲红色故事,“要让孩子们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如今,战火硝烟远去,李法真也年近百岁。回首往事,老人总是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党让他过上幸福生活,他会“永远记党恩、跟党走,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