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皇
8月1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山东省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韧性城市的实施意见》。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去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此次解读的《山东省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打造韧性城市的实施意见》正是山东的落实之策,由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中共山东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等六部门于近日印发实施。
到2027年搭建全省统一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
丰富智慧应用场景
什么是韧性城市?在吹风会现场,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书记任海涛说,通俗地讲,韧性城市就是在灾害风险面前具备承受、适应和快速恢复能力的城市。比如,当一个城市遇到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时,能够承受住冲击,快速应对和恢复,并保持城市功能正常运行,那么,这个就是城市的韧性。
山东将建设什么样的韧性城市?任海涛介绍,《实施意见》科学设定了2027年和2030年两个阶段性目标:到2027年,建立较为完善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机制,搭建全省统一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丰富智慧应用场景,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为全省乃至全国蹚出路子、提供示范。到2030年,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取得全面突破,各设区的市主城区新型城市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覆盖,县(市、区)重点领域城市韧性显著增强,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让人民群众共享“韧性城市”带来的安心与便利。
韧性城市怎么建
设施韧性、空间韧性、管理韧性三大维度推进
韧性城市怎么建?任海涛介绍,《实施意见》从设施韧性、空间韧性、管理韧性3个维度,明确了12项重点任务,形成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韧性城市建设体系。
筑牢“设施韧性”根基,守护城市生命脉搏。《实施意见》坚持体检先行,完善相关指标和标准体系,深入开展房屋市政基础设施普查,全面掌握城市基础设施和老旧房屋的底数和现状,找准病灶、对症施治。在此基础上,加快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房屋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工程“两大工程”建设,并提出,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培育智能建造产业集群,为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其中,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是在地下管网、桥梁、隧道、综合管廊、窨井等城市“血管”和“关节”部位,加装物联智能感知设备,实现实时监测、动态预警、精准溯源、协同处置。
房屋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监管工程则加快智慧工地建设,在建筑施工中,加强对人员、机器、原料、方法、环境的全要素、全覆盖管理,利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手段,实时感知建筑结构运行状态,实现对房屋位移、沉降、倾斜、裂缝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
优化“空间韧性”布局,打造宜居智慧家园。《实施意见》坚持以人为本,围绕市民出行、日常起居等生活需求,着力打造、优化道路出行、市政公共空间、智慧住区、数字家庭4类应用场景。
优化道路出行场景,推动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加快建设、改造智能化停车设施和绿色配送体系,推动无人驾驶全场景、多领域破局成势。
优化市政公共空间场景,建设三维可视的地下管网“一张图”,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强化燃气泄漏等智能化监控,着力提升市政设施智慧化运维水平。
优化智慧住区场景,聚焦“一老一小”,推进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开展智慧便民设施进社区活动,大力发展智慧物业,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建立健全数字赋能、多方参与的住区安全治理体系。
优化数字家庭场景,结合“好房子”建设,推动新建全装修住宅设置智能产品,鼓励既有住宅进行电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改造,提升家庭生活的便利度与智能化水平,让住户更安心、更舒心、更省心。
提升“管理韧性”效能,打造城市智慧中枢。《实施意见》坚持数字赋能,聚焦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两大平台”建设。
搭建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加快“数字住建”建设步伐,整合地理信息、建筑物模型、基础设施数据等多源信息,形成覆盖城乡三维空间的“数字沙盘”;完善城市运行管理服务平台,加强网格化管理和跨部门信息共享,推进省市县三级贯通,实现城市运行管理“一网统管”、协同联动。
《实施意见》还明确了“整合共享信息系统、强化网络和数据安全”等工作措施,确保各类系统、平台融合集约建设、安全稳定运行,全面提高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安全风险防御能力。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