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抗战|抗战老兵刘益谦,只想把受伤的战士照顾好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08-05 261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康岩

回望烽火岁月,97岁抗战老兵刘益谦的话语朴实而坚定:“一当兵我就被分到了卫生队,其实心里想得很简单,上不了战场,我就一心一意把受伤的战士照顾好,让他们少疼一分是一分。”17岁参军时的初心,是她跨越八十载人生始终铭记的信念。

从抗日战争的枪林弹雨到解放战争的硝烟弥漫,从抗美援朝的烽火前线到和平年代的诊室病房,八十年间,她始终握着那只象征生命希望的药筐,用一生践行着“为国家奉献”的铮铮誓言。

年纪尚小

也为抗日贡献力量

1928年,刘益谦出生于山东淄博博山区。幼年时,父亲作为八路军地下交通员的革命活动,在她心中播下了红色的种子。“那时候保密工作做得很严,我虽不知他们具体在做什么,却清楚他们是为了赶跑日本人。”耳濡目染中,这支爱护百姓、纪律严明的队伍在她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即便年纪小,也想要为抗日救国贡献自己的力量。”1945年4月,年仅17岁的刘益谦在莱芜县常壮区参军,后成为太安军区后勤卫校的一名卫生员。

忆及当年,日军“扫荡”的阴影无处不在。刘益谦跟随部队一边反“扫荡”作战,一边争分夺秒学习医疗知识。“战时哪有系统培训的条件?今日在乡亲们的院子里,明天或许在大树下,甚至在战壕中,都可能是学习的课堂。”刘益谦感慨道。那时条件的艰苦难以想象:没有照明灯就点燃火把,没有医疗器械就拿木头铁丝制作。即便如此,她仍在一年后圆满完成学业,被分配到太安军区医院任护士,常年跟随部队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转移作战、抢救伤员。

战地医院没有固定场所,伤员分散隐蔽在各个村庄。“这村住3个,那村住5个。”刘益谦的药筐里,装着消毒水、纱布、镊子、药膏等简单却关键的医疗用品。她常抱着用包袱仔细裹好的药筐,在村庄间穿梭往返。这只不起眼的药筐,成了连接生命希望的纽带,更成了她手中最坚实的战斗武器。

“那时候我主要是照顾从战场上送下来的伤员,给他们扎绷带、止血,换药。”护理工作繁重异常,但刘益谦总有使不完的劲。除了为战士处理伤口、按时换药,她还主动揽下为战士们洗衣服、晒被子和给重伤员喂饭的工作。“我能做的不多,必须一心一意把伤员照顾好,让他们早日康复,继续上战场保家卫国。”她总觉得,和前线战士相比,自己的工作太过微不足道。

跟队伍上前线

只想把伤员照顾好

解放战争期间,刘益谦已成长为一名成熟的医护工作者,部队走到哪里,她就跟到哪里,“把伤员照顾好”一直是她最朴素的愿望。“莱芜战役期间,我跟着医疗队伍冲上了前线。救治地点距战场不足两里,前线战士负伤后,我们立刻在战壕中展开紧急救治。”她回忆道,“炮弹就在身边不远处炸开,那时候根本顾不上害怕和紧张,眼里只有伤员。”

夜间部队集结转移时,为突破敌人的封锁,常常需要一夜行军上百里,翻山越岭、涉水渡河是常态。冬天的河水冰冷刺骨,战友们只能手拉着手才能安全过河,上岸时棉裤都冻成了冰坨...... 尽管时常面临身边战友被河水冲走、从山坡坠落的艰险,承受着难以割舍的痛苦,她们的部队却总能按时抵达指定地点。转移过程中,每个医疗队员除了背负行军装备、药品和消毒剂,还要时刻守护伤员,用自己的身体为他们构筑起安全屏障。

1950年,刘益谦转业到地方,继续从事医疗工作,先后在济宁市妇幼保健院、兖矿总医院工作。她将不怕苦、不怕累、认真踏实的作风带到了新的工作中。在兖矿总医院任职儿科主任期间,她白天给孩子们看病,手把手向年轻大夫传授临床经验;晚上则钻研医学典籍、学习政治理论,整理病例、记录心得。当时一周工作七天、全年无休,家里的孩子们全靠老人和街坊邻里帮忙照看。“虽然不能再披甲上阵,但我始终坚守初心,要为国家奉献余热。”

回望抗战岁月,刘益谦总说自己“启蒙晚,不懂什么大道理,也没做出什么大贡献”。“和过去战争时期比、和牺牲的战友们比,我们现在的生活不知要强多少倍了,希望今天的青年人接好担子,将国家建设得更好!”老人的话语,字字句句都透着历经岁月沉淀的真挚与恳切。

责任编辑:李腾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