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梅君
主笔:于梅君
当枸杞化身“红玛瑙”手串、玫瑰凝成“古风耳坠”,中药柜瞬间变成时尚人群眼里的“国潮秀场”!这些颜值爆表却“深藏功与名”的创意作品,让苦涩的中药材变成了“视觉盛宴”。古老药材正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重新焕发活力。
从药房到秀场,中药首饰火出圈
近日,为帮助市民有效预防蚊虫叮咬,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专家根据华南地区气候特征,研制出防蚊香囊。香囊内含薰衣草、茉莉花、艾叶、冰片、丁香等成分,有芳香辟秽、杀虫抗菌、醒脑提神等功效。同样,杭州市中医院中药房设计的一款“丁香+艾草”驱蚊手串也备受青睐,有顾客称“戴着它去露营,蚊子都绕道走”。
除了用于防蚊,嘉兴市秀洲区人民医院药剂科还选用外形美观或具有芳香特性的中药材,制成耳饰、手链等,其中的白芷和辛夷对鼻炎可能有缓解效果,沉香、檀香等芳香类药材则能舒缓情绪。
某中医药大学还开发出一种“温感项链”,其核心是将薄荷、冰片等具有挥发性成分的中药提取物封入微胶囊。当体温作用于饰品时,微胶囊受控释放香气,同时依靠热敏变色材料产生颜色变化,低温时呈现蓝色,高温时变为粉色,仿佛首饰随着体温变化拥有了“生命”。
网络平台上,关于“中药首饰”的讨论也十分火热,不少博主分享了不同功效的配方,比如用薰衣草、远志、夜交藤、酸枣仁等制成助眠手串,用香茅草、艾草、薄荷、紫苏等制成驱蚊手串等。
耳饰所用的药材有胖大海、茯苓、大血藤、路路通、木蝴蝶等,色调通常为黄褐色,材质不易变形,有的药材还散发出特殊香气。如果晕车,佩戴上中药耳饰,会起一定的舒缓作用,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健康护身符”。
近年来,设计师也积极探索中药材料的可行性。有艺术家将整株草药(如夏枯草、艾草)脱水定型后,嵌于透明材质中,制成胸针和发簪,展现原生形态之美。有的设计师则使用中药粉末混合天然蜂蜡,制成色彩独特的可塑性珠宝,让佩戴者与中药进行“触感互动”。
中药饰品走红背后的养生密码
中药首饰的核心在于“闻香养生”,即通过中药材的挥发性成分调节人体机能。这一理念源于传统中医的芳香疗法,已有数千年历史。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药剂学专家介绍,中药首饰起源于古代的“锭子药”,这是一种将中药材磨成细粉后,添加黏合剂制作成锭子形状的药物。锭子药主要用于避暑、除潮、解毒等,古代人们在急救时会直接服用锭子药。而今天的中药首饰,已演变为一种兼具文化与养生元素的文创产品。
《中药芳香疗法临床应用指南》显示,中药材的挥发性成分如芳香油,能够通过嗅觉作用于神经系统,起到舒缓情绪、缓解焦虑的作用。例如,沉香、檀香的香气能安神助眠,艾草、薄荷的香气能驱蚊防虫。
部分中药材的挥发性成分,还具有抗菌、抗炎、调节神经等作用。例如,薰衣草中的芳樟醇能改善睡眠质量,酸枣仁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缓解焦虑。
其他常用来制作首饰的药材,也都“身怀绝技”。玫瑰娇艳如珠宝,却藏着“理气解郁”的温柔,专治沮丧小情绪;黄芪圆润如金珠,是补气界的“扛把子”,默默为元气充电;党参纹路似古玉,有健脾益肺的功力,堪称“养生低调实力派”;茯苓洁白如凝脂,有祛湿利水的本事,稳坐“体内清洁大师”宝座;白术憨厚似璞石,凭着健脾和胃的能耐,成为妥妥的“肠胃守护者”。
在古代,人们就有佩戴香囊以除瘴避秽、防蚊驱虫的习俗。我国西汉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香枕”,填充了佩兰、茱萸等草本药材,被誉为“2000年前的中医助眠神器”。端午节民间悬挂艾草、点燃艾烟的习俗,同样是利用气味抑菌的传统智慧。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医学研究室主任宋恩峰指出,芳香类药材确实有一定保健作用。利用沉香、檀香、崖柏等制成的手串,其散发的天然香气,可以通过嗅觉作用于神经系统,起到安神、缓解焦虑的效果。无患子手串因含有皂苷成分,佩戴时可能通过皮肤摩擦,微量释放抑菌成分。
“药饰”是锦上添花,不是治疗手段
“有结节、肌瘤、囊肿、息肉等问题的朋友,千万不要错过,不用打针吃药也能调理……”日前,有博主发布视频称,结节大多与肝气淤结密切相关,可以用一些芳香化浊的中药,来缓解身体的不适,比如香附、佩兰、木香各10克,装在干净的布袋中随身佩戴,能够起到疏肝解郁、消散体内结节的作用。
“药香配饰”真有如此奇效吗?对此,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肖岚认为,针对结节等原因复杂的病症,佩戴中药手串、香包,并不能直接起到消散作用,“中药材贴身佩戴,一般只能作为预防和辅助,是锦上添花,而非治疗手段。”
虽然中药香包能通过挥发的芳香油,在一定程度上调节人体的神经、呼吸等系统,起到一定的舒缓放松、调节情绪的功效,但无法替代正规的药物治疗。
中药处方可根据患者个体差异灵活配伍,脾虚加健脾药、痰湿加化痰清热药、血瘀加活血化瘀药,无需特别考虑香味;而香囊或首饰受限于“药需有香”的特性,成分相对单一,难以满足复杂的治疗需求。
尽管如此,有人反映在佩戴“药香配饰”后感受到身心改善。“这可能是心理疗愈作用,它本身也是治疗的一部分。”肖岚表示,“药香配饰”的流行,或许也只是年轻人对“健康焦虑”的一种回应,“只要能带来积极的情绪反馈,就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戴中药首饰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材研磨成粉,虽然不太会影响药效,但如果制成手串,有些药材因本身黏合性欠佳,需要额外添加黏合剂,很可能会冲淡药物作用。自行制作药饰时更须谨慎,因为不同人的需求和体质不同,盲目使用可能会引起皮肤红疹、荨麻疹等过敏反应。
选择合适的中药材是制作首饰的关键。专家建议,要优先选用药食同源目录内的中药材,如陈皮、枸杞,或传统文玩材质如沉香和檀香,它们香气持久,具有安神、行气止痛的功效,且不易变质。
孕妇应避免佩戴含有麝香、红花等具有活血通经作用的中药材香囊。部分中药材如朱砂含有硫化汞,长期接触可能引发中毒。另外,中药手串不要和金属饰品一起戴,二者可能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毒副作用。
面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中药首饰,如何辨别优劣?专家表示,中药香味一般比较淡,如果香味过于浓烈,可能添加了香精等成分,颜色过于艳丽,可能添加了色素原料,要注意鉴别。同时,香囊或手串的香味会随时间挥发,尤其在阴雨时节,需要定期检查和更换药材,以免出现发霉变质等情况。
知多一点
老祖宗的项链手串,好看还好吃
夏季天气炎热、蚊虫出没,在清代宫中,防暑药以锭子药为主。制作锭子药,首先要将多种中药按比例研磨成细末,然后将这些细末用糯米、蜂蜜等进行黏合,最后放入模具中压制成金锭、银锭的样子,从而形成固态药剂。清代宫中的锭子药,既能放入荷包或香袋中,又能做成手串、香珠、项链等,随身携带。
宫廷良方锭子药
清代宫廷中,锭子药包含太乙紫金锭、蟾酥锭、离宫锭、盐水锭等。《清宫医案集成》一书详细记载了这些药物的配方及用途。如太乙紫金锭由文蛤、大戟、茅茨菇、千金子等制成。蟾酥锭的成分则包含了朱砂、雄黄、蟾酥、麝香等。
这些锭子药或内服或外用,用途并不相同。如蟾酥锭可治疼痛麻木;离宫锭可治各种恶疮;盐水锭则可治牙痛、风热火眼等。
清代宫中最受重视、功能最丰富的锭子药,当属太乙紫金锭。根据清宫医案记载,将太乙紫金锭研磨成细末,内服或外用,可治疗多种夏季易发病症:对于恶疮赤肿,用酒磨服,再用凉水调涂;对于瘟疫喉痹,用凉水薄荷叶磨服;对于心气痛并诸气痛,用淡酒或淡姜汤磨服;对于中风麻木,口眼歪斜,骨节风肿,行步艰难,用暖酒磨服等。
锭子药作为防暑药,在清代宫廷中应用广泛。根据御医开具的药方,太乙紫金锭曾用于治疗光绪帝的皮肤病,亦用于治疗慈禧太后的面肌痉挛症。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慈禧太后还将太乙紫金锭作为赏赐之用。
古时候紫金锭被视为“神药”。早在南宋叶大廉撰著的《叶氏录验方》(刊于1196年)载有圣授夺命丹,方由五倍子、山慈菇、红芽大戟、千金子霜、麝香5味药物组成,能解毒。
《红楼梦》中的“锭子药”
紫金锭曾是官宦之家的必备良药。《红楼梦》第二十八回提及:贾贵妃指派夏太监从宫里送来端午节赏赐物品,其中就有“两个香袋”“两个锭子药”。这里提到的“锭子药”,主要包括紫金锭、蟾酥锭和盐水锭等等。《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二进荣国府的刘姥姥得到贾母赠送的几种中成药中,也有紫金锭。
清宫制作锭子药往往经过成形、施彩画、连缀丝线、编结穗子、包装、装匣、盖苫布等复杂程序;被制成纺锤、圆柱、鱼、葫芦、蒜头、天师等形状,以应防病祛邪的作用。因此,清宫的锭子药堪称精细的艺术品。
从功效来看,紫金锭能主治一切药毒、蛊毒、瘴气,痈疽发背,蛇犬、毒虫等所伤,中风中气,口眼歪斜等,确是当年家庭常备急救用药。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