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抗战丨微山老兵李延广身藏麦田,躲过日军小队搜捕

大众报业·齐鲁壹点 12:57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褚思雨 康岩 通讯员 刘冲

从微山湖畔扛着红缨枪的儿童团团长,到战火中穿梭送信的少年通信兵;从解放战争里冲锋的战士,到国家建设中的奋斗者,再到离休后传递革命精神的讲述人,微山县93岁老兵李延广用一生的足迹,书写着一位老革命者的赤诚。

“我是一名通信兵,我的任务就是及时送达、接收战时信息。” 回望抗战岁月,李延广穿梭于枪林弹雨中传递情报,多次与日军正面周旋,以“智勇双全”践行着“使命必达”的誓言。

密信藏在鞋垫下

1932年,李延广出生于微山县夏镇老坝村。烽火连天的年代,寻常孩童的嬉闹与他无缘,武工队的暗号、伤病员的呻吟、日军扫荡的枪声,成了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底色。

“我大哥是微湖大队的队员,武工队常来家里开会,墙根总靠着他们的枪。”那时家中常住着养伤的战士,听他们讲了不少战斗故事,怎么跟日军拼刺刀、怎么躲过敌机轰炸……小小少年李延广的心中,有了远大的志向。

1942年6月,10岁的李延广当上老坝村儿童团团长。每天,他扛着比自己还高的红缨枪在村头站岗查路条,“就算是熟人,没带条也不让过。”这份孩童式的执拗与认真,成了封锁日军情报网的一道坚实防线。“看见日军的船从运河上过来,就往村里跑,喊老百姓躲进苇子荡,再跑去给武工队报信。”

1944年4月,在时任微湖大队队长张新华的鼓励下,未满12岁的李延广正式参军,成为鲁西军区后勤部一名通信兵,此后在沂蒙山区多次参加对日军游击战和反扫荡战役。他的任务,是在敌人的封锁线下传递军情。“我这名字还是张队长给起的,他说‘延广’,就是要把咱的队伍延展开,把敌人赶出去。”

一身破旧的便装、一个干粮袋、两枚手榴弹,是他的送信的“标配”。“若是口信,便默记在心,若是密信,便藏在鞋垫下。”李延广说,送信多在夜间,有时要跑好几趟,全凭一双脚底板。奔跑时,他连脚步声都得压到最低。

一天下午,李延广奉命将密信送往一营。行至半路,突然发现离他200米左右有一小队日军正端着枪走来。身负书信的他担心情报泄露,便加快脚步狂奔,日军察觉后紧追不舍。“几次险些被追上时,我已经伸手往包里摸手榴弹了。”千钧一发之际,种地的乡亲示意他藏进最深的麦田里。“眼看刺刀尖从头顶晃过,大气都不敢喘。” 待敌人走远,他摸了摸完好的信件,一口气奔向了目的地。

“哪有时间害怕啊?就是想办法应战,机动灵活地消灭敌人。只有把敌人消灭了,自己才能保住!”李延广的话语里满是坚定。在他心中,信送不到,部队可能吃亏,老百姓就要遭殃——这是他始终坚守的信念。而送信途中,沿途百姓永远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曾转战多地履职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延广随部队南征北战,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那一串串脚步,踏过了战火与硝烟,深深印在山河之上。

新中国成立后,李延广投身国家建设浪潮,留在华东军区总后勤部某厂工作。在岗位上,他始终保持着革命年代的拼劲,先后荣立四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还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1966年,响应三线建设的号召,他主动请缨,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某厂工作。在那里,他先后在政治处政工科担任科长,依旧以高标准履职,多次获评先进工作者。1973年12月,他又参与山东省微山县造纸厂的建设与工作,在造纸厂先后任政工科长、纪检书记、政工师,始终兢兢业业,屡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直至1991年离休,将大半生时光都奉献给了岗位。

离休后的李延广初心未改,成了革命故事的讲述者与革命精神的传递者。他常常给年轻人讲起当年的事:“那时候行军打仗饿了就吃点炒面,困了找个隐蔽点的小土窝睡一会,能活下来靠的就是革命必胜的信念……”质朴的话语里,满是一位抗战老兵对信仰的赤诚,道尽了那颗从未改变的初心。

如今在家安享晚年的李延广,仍天天守着电视看国家大事。儿子李明自幼跟随父亲辗转南京、重庆等地,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参军梦早早在心中扎根。1978年3月,李明如愿穿上军装,在舟山某海军舰队服役6年,将这份家国情怀接续传承。

“看着国家和平富强,老百姓生活平安幸福,我们的奋斗没白费,值得!”李延广话语里满是感慨,更寄望于后辈:“革命事业得一代一代传下去,希望年轻人要做好接班人。”朴实的期盼里,是老一代革命者对初心的坚守,更是对未来的深情嘱托。

责任编辑:李腾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