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宗智
“俺知不道!”这个暑期,年代剧《生万物》红了。荧屏上,剧集以独具匠心的方言对白,增强了真实性、生活性,勾勒出一幅齐鲁大地的鲜活图景;荧屏外,“俺也是”“俺看可以”“拉呱”成为沉浸式追剧观众的接头暗语,极具特色的山东方言口头禅一跃成为夏日“顶流”。
山东方言太“洗脑”了
8月23日,《生万物》迎来收官。不少网友发文表示不舍:“最后一集了,回看宁绣绣的一生好感慨”“很感动的一部剧,俺们生在土地、长在土地,更要热爱土地、敬畏土地”。该剧以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齐鲁大地为历史背景,讲述了鲁南天牛庙村,宁、封、费三大家族两代人的命运沉浮。
《生万物》的爆火,其中的一个原因,在于它抓住了流淌在齐鲁大地里的声音密码。剧中的“俺知不道”“拉呱”“夜来”“年下”等方言台词,一下子把观众拽进了鲁南乡间的真实语境里,不仅让人亲切感拉满,更成为地域文化最鲜活的载体。
影片一开场,秀秀待嫁闺中,封四前来送喜饼,绣绣爹宁学祥怀疑喜饼分量不对,随即拆开包袱,发现里面用来压重量的竟是一块石砖,他捧起石砖,脸拉得老长,说:“噢哟噢哟,封四啊,你甩妖翘耍到俺脸上来了。”这句台词中的“噢哟”“妖翘”,都是山东方言中常见的词汇,其中“妖翘”通常用来形容人行为举止轻浮、不正经或卖弄心计的样子,这个词语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常用来批评那些故意卖弄或举止夸张的人。
剧中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生万物》原著作者赵德发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剧集要表现山东的方方面面,语言是其中之一。观众跟着剧中台词学说山东方言,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如此热烈的讨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我还注意到不少外国网友也开始学说山东话,这是多好的一件事。”
编剧王贺在剧本创作中极为注重方言与民俗的融入,“我对方言有执念。为保持作家赵德发老师的原著风格,剧中所有第一人称‘我’都写作‘俺’。2022年冬,我到山东莒南实地采风之后,又再度调整,将台词中‘拉呱’、‘耍妖翘’等地方方言反复运用。”这些在剧中自然穿插的山东方言,为剧集增添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地域文化的魅力,进一步丰富了剧集内涵。
《生万物》中,林永健与倪大红在田间地头的“互呸”,以轻喜剧的叙事方式成功“出圈”。此外,山东方言中的“俺”被网友活学活用,开创了基于“MBTI人格测试”形成的“I人(内倾型)”和“E人(外倾型)”之外的第三种人格——“俺人”。“扎觅汉”等充满生活气息的山东方言,从剧中角色的台词变成了观众日常互动的流行语,网友们纷纷用学说方言的方式表达对剧情的喜爱,形成独特的观剧文化。
地域文化的深层表达
从文化角度看,方言承载着地域文化和集体记忆,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当镜头从日常对话移向更具仪式感的场合时,民俗便成了洞悉这片土地伦理与信仰的一扇窗。
《生万物》剧组横跨山东临沂、日照等地,严格按照农历节气种植庄稼。服装上的每一块补丁都经过做旧处理,群演指甲缝里的泥垢清晰可见,镜头扫过田野时,观众仿佛能闻到泥土的气息,感受到冷风吹过脸庞的凛冽。
剧中,立春“咬春”时的萝卜脆响、芒种时节的抢收场景、冬至“数九”的民俗仪轨,都被细致入微地还原。尤其是“试春气”拍得格外有分量,封二在耕地上插入一根竹管,再放入一根羽毛。只依靠大地的热量,羽毛便被轻松托举到空中,村民们列队排开,神色虔诚。在庄重神圣的配乐中,自然的威严暂时碾平了土地上所有隔阂,传递出人们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期许,成为剧集前期的精彩高潮。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